含着手机出世的新生代


要了解现在的年轻人,你一定要先认识一个术语叫“千禧世代”(Millennials),有指在1984年后出生的,也有的指90后的,无论如何千禧世代的共识是指出生于20世纪,跨入2000年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已经形成了社会主要劳动力的一群,在职场及社会政经文教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过,由于世代隔阂的产生,老板级的X世代(约60至70年代出生)或还未退休的婴儿潮世代(战后出生),对于这新一代人从不了解,到觉得很头疼,费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差距是如此的巨大。

举例,企业的大老板都开始不能要求千禧世代“与公司共患难”、“感恩的心”、“为了生活而工作”,因为你这种思维方式对新一代这些人来说是外星人,他们根本不会想要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

这是个没有对错的价值观,毕竟上一代的生活环境与千禧年的完全不一样,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当然也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我们硬硬套用上一代的“感恩”价值观在新世代上,与极端野蛮的宗教分子,要人家跟他们那套的生活方式有何差别?

融入、了解甚至引导,是唯一可以包容这个新世代的方法。我们先从了解来入手,两个层面,成长环境及科技发达。

千禧世代在一个从小就被期望能很容易成功,总是获得许多人赞赏(奖牌数量从幼稚园到中学拿到手软),父母在自己这群少生世代投入的赞美及赞赏不会吝啬,甚至为了炫耀不断在别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

我们越来越多这种传染式的溺爱孩子问题,不断告诉“你们是很特别的,无论外面风大雨大,有爸爸妈妈撑你”。我们的父母也似乎不解释,这是什么意思?这种赞美有什么意义?这些称赞奖牌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们也很费解这种溺爱的教育程度随着教育市场的扭曲,更是达到巅峰状态。老师批评孩子的,家长马上出头算账,有些更激烈的演变成打老师;综艺节目推崇的各种可爱童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多才多艺,在社交媒体炫耀自己孩子的表演;现代父母送孩子去才能班学习只是一种玩乐,不再是努力就有所成就。

所有的这种价值观,跟随着千禧世代的长大,与职场上的绩效为重的观念冲突,职场上已经没有人给新世代A或高分数,对于一个20多岁的一直活在优秀A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侮辱。毕业后遇到冷冷的陌生环境,理所当然选择呆在家,不用去做不喜欢的工作。

再来就是科技的发达。

“马上”、“立刻”、“隔天到货”已经是新一代成长的生活模式。

年轻人今天在网络上一些平台,购买手机,银行转账付费,隔天货物就到我家。

要看场近期电影,网络付费连门都不用出去就有了,有些电视剧更发展成整个季节推出,不耐烦的程度可以跳跃式直到大结局为止。

要约会,打开apps来个网络交流,燕瘦环肥任你选,不爽了,就换其他直到满意为止。

任何东西要的,几乎马上就会有。

这篇文,不是在批评,或制造对千禧一代的负面印象(作者自认也是这个世代的)。现在的老板抱怨招聘员工很困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更困难,问题出在彼此之间世代的隔阂。因为当你问其他人“你想要什么”(apa mau lagi)时,你其实就是自以为是,完全跟其他人脱节了。

其实,这代人掌握科技能力把工作场所变得更加有效率,职场上充满更多的欢乐声是没有问题的。老板们的应对方式要改变,赞扬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此外,千禧世代的也必须被教育,尤其是上一代的人生经历及经验更是难能可贵。

含着手机出世的新生代迫切要去了解一个道理,他们可以立刻在网络上解决购物、看戏甚至社交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职场满意及各种人类的感情生活,是无法马上看到成果及成效的,也无法说要离开就可以马上不负责任的离开。

毕竟,还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累积及沉淀。

新世代,在这点,需要向前辈学习“忍耐及坚持”的美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