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对你来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有人说,50岁后,他才知道生活,寻找他想要做的东西;也有人在70多岁时,拿起背包环游世界;更有些人在90岁后创立自己的事业,如创立一个政党。
无论如何,随着医疗保健的先进发展,人类的寿命开始延长,我们对某个年龄层应该要有的印象或表现,显得非常不符合现代需求。
大马官方的退休年龄虽然推迟至60岁,但最新的统计局人口资料显示,女人在过了65岁生日过后还有平均17.1年的寿命,男人则有15年的寿命。换句话说,现在官方的退休年龄,国人从退休到结束生命至少还有20年的时间。根据联合国统计,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的发展,平均每十年,人类的寿命就会增加一至二岁。
我国今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百分之6.2%(约200万人),比汶莱的总人口还多出约5倍。这庞大的老年人口结构,有些是已经退休了,但是经历过好日子后,他们对于前景其实更担忧,因为退休的制度不合时宜,而且政府的退休基金也越来越苛刻,投资的组合又因为经济市场及房地产缩水,未来的生活没有充分获得保障。
对于那些靠子女抚养的退休人士更是面对更大的问题。首先是少子化的趋势,年轻一代的人口开始减少。新一代的面对更严峻的经济转型挑战,不要说薪金的压力,就连一些廉价的不动产也负担不起。过去世代的人有一个认知,即孩子有了工作能力,就有能力照顾回年迈的老人,但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不要说肩负抚养老人的责任,能不因个人债务破产的,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成就。
强制在官方定义下退休的人士,就面对这两种进退无据的窘境,一方面退休金因市场经济不断萎缩,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孩子经济压力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巨大。老年人被以“退休”的名义,健健康康被迫离开工作环境,真的能安然地处于退休状态?以年龄或工作年资针对年老的员工,是否隐含对老年阶段的人冠上某种既定的标志?这不是歧视,是什么?
社会变迁,年龄不应该是政府或社会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毕竟这非自愿性面临的处境。职场上更多是假退休养老为名,行剥夺工作之实。整体社会的偏见以效益为最大考量,年轻人占据各方面条件如薪金等优势,故聘用老年人是一种不智之举,实为歧视老年阶层的说词。
社会变迁与家庭形态的改变,早退休的人士往往变成社会及经济的不利者,传统的社会福利概念认为老人是被动,等待救济的一群人,而其福利经费也居然被认为是消费性的支出,任何一个政府都视老人口的增加,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这个歧视制度还未改变前,步入退休年龄的人士唯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思维,另辟事业第二春的人士也开始在增加。以往老人被视为不该在工作岗位霸占位子,但是现在年轻人失业及没有升迁机会其实跟老人占位子无关,更多时候,是有关这个社会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老年人相对来说可靠、工作专注力优、抗压性高,古人智慧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从银行界的郑鸿标,到政治界的马哈迪,老人还是劳动市场的肿瘤,这种观念难道不是错误吗?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