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符号学


啤酒节的课题,吵了整个月,各路人马还在玩弄这个课题。

政治人物从互相斗嘴、攻击、推卸责任,到街头卖艺式的打破啤酒搞噱头、每个星期的演变比连续剧还精彩。

我在想,如果这班人如此群策群力,用这种精神、精力及心思放在推广国家的旅游或贸易,统计局哪里还会哭喊我们现在的步伐,偏离2020高收入国宏愿?

禁啤酒节的过程怎样其实都不太重要,因为后果是很明显的只有这种局面:反对的禁酒的,要是没有成功举办,则向自己的支持者耀武扬威唱歌喊口号;支持的举办啤酒节的,则向支持者取暖,继续悲情下去,再来几句“革命尚未成功,你们要继续努力支持我”之类的对白。

这种博弈局面可以两面使用,成功或不成功举办都好,两者都可以互相换换对方正在使用的对白,跟自己的支持者交代。

从禁啤酒节衍生到“非穆斯林不得使用”的洗衣店课题,此种课题已经演变到对国家发展进步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但是既然对两边的政客都有利,而且遭殃的,只是做生意的个别商家,你来我往,当然要继续吵下去!

难道要跟你选民讲怎样发展吉兰丹成为先进州吗?或论述推动国家教育改革?问题是广大的普通选民百姓听得懂,或想要吗?

现在大部分选民,连读篇文章都略嫌麻烦的,谁还要深度探讨政经文教的课题?我们的新闻课题已经从“电视化”,演变到“社交媒体碎片化”,政客也调正本身的策略,轻易操纵这种“符号”多于实际意义的课题,尤其是牵涉宗教问题。

对不是爱杯中物的人来说,有没有啤酒节的存在,是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何况是对禁止喝酒的伊斯兰教徒。

问题是,政客去炒作这个课题,使用的符号(禁啤酒)具备能指 (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条件,构成一种心理上的概念,简单分两种为“支持啤酒节就是异教徒”及“反对啤酒节就是教徒烈士”。

这种符号其实是任意及武断的,其意义源自于部分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尤其是现在的传播讯息快速涉及更多的符号 ,政客的语言、动作、表情及画面,在禁酒节课题上,是代表“自由权利”与“道德宗教”的记号或标志 。

政治符号不是万能。

其特质只是看到表面,没有深度意义包含在内,单靠政客装凶作势90%的表演,10%符号内容来保温课题,对那些意志力不是很坚定的人,或懒惰深度阅读的人是很有效的。

未来的政治符号不会减少,选民能不能解读,才是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关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