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迫使教育体制改革


华裔人口的变化,对整体社会的结构带来政经文教许多影响。其中最明显变化,就是华裔人口的增长缓慢了,生育率低造成人口比例下降,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人口寿命延长和老化的趋势,以及城市化的迁移。

这一切的改变,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华裔人口的变化迫使我们现有许多体制必须朝向或甚至加速改革,以往必然性存在的东西,在今时今日已经不合时宜了,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改革。

举例,早在10年前,或许你还有听到一些年轻子弟呼天抢地高喊不公平,进入不了国立大学就读理想的科系。如今的人口及政策变化,除了政治挂钩的玛拉工艺等大学外,其他的国立大学都开始拼命招生,以维持自给自足的经费。这还未计算那几百家的私立大专院校如雨后竹笋冒起来,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或维持不变,基本上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大专院校过剩及科系残旧保守面对被淘汰的问题。那些还在很悲情地吵自己没有机会进入高教体制的人,不是自身学术资格问题,就是鹦鹉学话,论述一个不存在的问题。

华文教育的根——华小更是随着社会架构的改变,如人口往城市迁移、花园地区的城市规划、都市人生活模式等,尤其对密集人口地区等的华小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一代的人口往新的花园住宅区迁移,雪隆地区也出现多个发展地区应付需求,许多原本是乡区镇区的,都因为人口大量往外迁移,造成新城市的数量增加。传统的吉隆坡市区黄金地段,如富都及金三角一带,因新生代都迁移了其他新城市的发展地区,导致这些地区人口老化。

不过,华小的发展并没有随着这些人口变化进行调整。几所集中在这些地区的华小,逐年都出现学生人数减少,有者学生人数介于100至500之间,而这些学校早在10多年前都是人数爆满的城市华小,但人口结构的变化及新一代人口往外迁移,造成这些学校学生人数流失。反观,其他新发展屋业计划或花园地区则面对华小不足,一间学校超过2千人,家长漏液排队,学生人数爆满就是这些华小。

摆在眼前更紧迫的华小问题,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生人数分散及集中在几个靠近新花园城市地区的华小。一些“热门”的华小人数爆满,校舍空间不足,教学素质也会受到影响。政府虽没有明文规定不增建华小,但在增加华小的课题上,不是政治忽悠鬼话,就是重重的官僚体制,而教育部日前在国会清楚明文回答短期内不会增建华小,更是让人倍感失望及无奈。

要寄望政府主动积极,应对人口变化而积极针对华小做出应对措施是不切实际的。华社希望在政治上有改变之余,也不要忽略务实地关注华小的问题,单是寄望改朝换代就能一劳永逸解决几十年来的历史包袱问题。

教总在数年前针对华小发展的报告中,提出3个针对华小人数爆满的策略,即迁校、分家及建分校,至今仍然是最务实可行的,虽没有解决政策性根源只是燃眉之急,但在华教面对严峻的环境下,自2008年承诺成功建竣及完成搬迁的华小有目共睹,至少还可以看到华文教育提升的努力。

现在的政客一代不如一代,燃眉之急的问题连提都不敢提,尽是耗时间在斗嘴,捞取政治资本。此等体制,新一代的,还会忍气吞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