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反贪污


讲起贪污,上世纪七十年代,没人不晓香港“亿万总华探长”吕乐,后来更有多套以吕乐事迹的香港卖座电影面世。

南洋国的贪污史也不逞相让,从政党金钱政治、亿万“捐款”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僚体制腐败,国内外媒体黑白证据历历在目红遍全球,最近更是有好莱坞制片商以南洋国贪污史为故事蓝本筹备电影。

南洋国与当时的香港社会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大环境时期。经济起飞,人口膨胀,制造业蓬勃发展,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助长了各种贪污腐败的衍生。

吕乐凭着自己对地下组织的熟悉,加上英国政府要求社会稳定,吕乐趁机建立了一套牵涉几乎所有警员及公务员的贪污机制。另一方面,南洋国在英国政府留下的分而治之制度下,也建立了一个“勿论绩效,论皮肤”,可以和平共处数十年的短期方案,也让一大批政客及大官游刃在社会的对立之间,一部分“吕乐”富有起来。

两者最相似之处,就是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选择了一个短视任由贪污歪风渗透到社会各层面,放弃了早期设定的监管措施。日常生活的潜规则横行霸道,如做生意要经过的种种经营执照,必须向有关部门疏通疏通;任何建筑及新屋入伙纸要向有关当局孝敬孝敬;更严重的是要给“识做”钱才能享有医院的一些服务。

最有权力的公共及执法部门更是贪污的重灾区。香港当时以吕乐等四大探长为首的警察执法部队,很难找到一个不腐败的警员。贪污的现象,就像刷牙洗脸般的自然,给的人为了省麻烦已经习惯了,收的人也理所当然,胃口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摧毁整个社会的基础。南洋国不能说没有正直及能人,但精心制作并娓娓道出警察权力过于庞大及制衡的独立报告书,如今在档案室里发霉。

所谓反贪污机构也是做戏一场,由于牵涉的人太多太有权力,小小反贪官员根本动不了大蛇,走马看花捉一些没有背景靠山的贪污者交差。民众对政府体制的信心及诚信尽丧,抗议活动此起彼落,还是“马照跑,舞照跳。钱照收”。

不过,香港跟南洋国的后半段故事发展,就很不一样了。

贪污实在太严重以致民不聊生,香港经历了数次的暴动及民众示威后,英国政府终于成立了廉政专员公署(ICAC前身)。当时的英国政府知道民众对贪腐的沸腾已经影响到了统治香港社会,如果不坚决反贪英国政府就会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雷厉风声逐步在民间建立威信。吕乐也在警队提前退休,随后更是遭到廉政公署极力追缉,潜逃外国直到90岁寿终。

南洋国的“吕乐”下场就很不一样。反贪污机构在大贪案爆发期间,不要说通缉吕乐,就连自己的一号大哥,也与其他调查队的首号人物纷纷退休或提早下车。查案的官员不是被调职,就是冒着退休金及福利受影响的情况下含泪退休。所有涉案的高官也受限于各种“非常保密文件法律”的限制,除非冒着坐牢的风险,否则只能将心中的秘密跟上帝哭诉。

在香港,没有人能置身在廉署调查范围外,包括香港特首。反贪,对香港社会有深远的影响,更多外资愿意走入廉洁的香港社会,香港社会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反观,南洋国整体国民士气低落,政客对贪腐视而不见,公务员买贵一大堆的东西,外资没有信心导致货币价值狂跌,经济持续低靡......

曾经都是属于英国殖民国,反贪却是载然不同的结局,一个含金,另外一个含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