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同屋女室友同个男子...哇有亮點”
“几年前还欠债几十万,致富的原因竟然是...难以置信!”
“9年前,她用自己的血喂饱家里的公仔...没想到她居然背后是为了...”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刷手机的一种新体验。社交媒体如面子书,你会看到大量的所谓新闻网站,以非一般的标题吸引你按进去浏览他们的网站,再跳出几个闪闪亮亮的广告。
你可以选择忽略或进入浏览,但是忽略过后广告又会如影跟随你,这种称为“鱼饵新闻”(Clickbait)是以耸动标题吸引人增加点击率,也计算你点击网页立即跳出的次数。
如果你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就错了。你发现,面子书推出新的动态消息演算法,将计算你阅读文章的时间,借此推算及介绍你感兴趣的文章,要你更加的依赖面子书。
你会发现,那些没多少营养价值的标题文章,有如农场般源源不绝的供应到你的面子书户头。你不喜欢严肃的新闻或评论,随手拈来就是各种无聊当有趣,下流当幽默的讯息,充斥整个社交媒体。
又有一种社交媒体现象,你会看到有些网名突然上载几张人头照片,配上长长一大篇“溏心风暴式”家庭剧情,自说自话的文章,如指责相中人骗财骗色、勾引人家老公、欠债逃走等各种堪称比香港电视剧更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者人数比正经八百探讨社会现象的文章多出何止几十倍。
这些一面倒,没有任何辩护人说话机会的文章都是极度煽情,其遣词用字都难登大堂之雅,最可怕的是这种公审,连受害者及施害者都分不清的情况下,会有一万几千个网名帮忙转发。
我曾经私讯问过一个转发的朋友,你怎么知道那个女的勾引人家老公?她回答,是她朋友转发给她,她其实根本都不认识那个女事主。
社会学解释这种现象为“故事偏颇”(Story Bias),即我们的脑袋无法记得太多事实,以致选择性过滤许多细节,甚至扭曲了原本的事实,就传播出去。
当社交媒体传阅一个女人被指责勾引人家老公时,大家评头论足的,是这个女人在相片中的样貌身材,注意的是这个女人的个人故事而非理性探讨个人私隐的权利,因为后者的探讨很沉闷及不引人注目。
我们都被故事吸引,却不喜欢听取细嚼慢咽的事实,后果是娱乐化及八卦化的情绪故事掩盖了事实。
试问,“首长为州政府带来XXX的投资总额”,及“饱受媒体及政敌攻击的首长,依然为州政府带来XXX的投资总额”故事哪个较为观众容易记得?没有修过媒体学的朋友都知道,后者的内容容易上脑。这是因为这种故事勿论真假,只要够煽情,够偏颇,就可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要保持头脑不被偏颇(或愚蠢化),就要努力拆解这些故事,质疑背后的隐藏动机是什么。谁是说故事人?他们背后有什么动机?故事真如他们所说的发生过吗?另外一方的说法呢?
如果说阅读一篇文章,又要想这么多很烦人。这里奉劝这种人一句话,要更保密自己的手机。
因为你的手机里传阅一堆故事偏颇文章,可正是反映了你的修养、品味及人格!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