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东西,现在是钱买不到的?
只要你肯付钱,一条交通阻塞车子排长龙的公路,可以换来高速大道。高速大道阻塞?没问题,再付更多的过路费,换另外一条更顺畅的高速大道。
只要你有钱,你住家花园及商店可以聘请额外的保安人员,帮你看顾四周的安全治安,避免给匪徒盗窃,换来合家出入平安,生意兴隆。(最近政府“很贴心”知道保安人员需求激增,下令不要只依赖尼泊尔外劳来做,要引用多几个国家的外劳当保安人员,避免“垄断行业”这种话居然可以出自高官口中。)
只要你不介意钱,厌倦了教育部反复无常的朝夕令改,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为学生家长量身打造的私人教育制度,与特定国家教育制度衔接,方便我们下一代去外国淘金。
这就是把许多公共事业视为市场,私有化公共服务的政策,用金钱来解决大众问题一直演变而来的模式。
私有化到了今时今日,我们看不到有人去检讨。(你不用旨意领取工资的公务人员诚实呈报上去,因为你呈报上去的问题越多,也意味他要做的工作也越多,要看的脸色也越多。为官之道歌舞升平,上面开心,下面安心,何乐而不为?)
我们用市场(金钱)为主导的公共事业已经加深恶化,走到一个非理性值得反省的地步。
市场原本是一个维持供需的平衡点的重要手段,比如,房屋价格高涨不断,有能力买屋的人越来越少。经济学家有一派自由主义者相信隐藏的手(不是政府),这个供需会导致价格回稳,致而永续创造足够的经济财富及繁荣。
但是,太依赖的后果,就是我们盲目崇向一个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卖的年代,尤其是过去超过30年来的私有化公共服务,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让“市场”这个价值观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换句话说,过去30多年以来,我们从未听说过用市场去分配健康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社会制度,如今我们早已经视之为理所当然,缴纳这些费用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美国世界级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桑德尔就一针见血在其《正义》一书中指出,我们以市场为主的生活方式,最致命的并不是因为人心的贪婪,而是市场及其价值已经扩散到非它们所属的生活领域当中。
我们应该了解到,生活中很重要的公共秩序及制度,一旦被商品化,短时间或长时间内就会迅速腐败。
比如,一个政党,原本是集合一群有理念、特定政治思想及利益为目标的群体,在代议制民主体制里,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的主张及远景来斗争,提升整体人民的福利及生活素质。
如今,朝野政党的害群之马,公然产品化自己的政党。
备受争议的巫统大港区部主席嘉马可以为每个巫统区部代表标签1千令吉的价码,巫统元老莱益士雅丁就很不客气批评这种金钱政党的做法。
有人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本来就是一种奖励区部代表制的惯性做法?
有人不明白的是,过去就算要做,也是偷偷摸摸的做,至少不是公然标价。如今有人开了个头,标价 1 千令吉,根据产品化的自由市场,下次的标价是价高者得。
一个对国家社会政经文教拥有巨大影响的政党,可以如此公开出售自己的党员?法律界人士出身的资深政治人物莱士雅丁如何不察觉自己的政党正在走向沦陷。
再来,嘉马公开拍卖巫统后,国阵其他成员党是否也会纷纷效仿价高者得?希联政党也不用沾沾自喜,一些执掌州属的领袖也是不是可以“隔壁那个比我烂”的逻辑,公开拍卖一些公共产业如廉价房屋?
可怕之处,就是有权力的人已经被视之为公开拍卖及交易的产品。我很难想象哪怕有一天公开买卖一个议员,到议会内为你争取你想要的政策,而大家又觉得像目前一些公开拍卖的公共产业般的理所当然。
我宁愿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觉得这是有问题的政治制度。在即将来临的大选里,即使有人很迫切想要收买选票,我们大部分都不会出售选票,因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家、民族、社会及国家的责任,用钱是买不到的责任及荣耀。
这篇文章不是要你视金钱如土,更不是探讨金钱的万恶。虽然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但我们的社会缺乏了判断哪些东西应该产品化的标准,更是没有一个社会共识的价值观来规范公民生活。
是时候,彻底思考这个问题。就从倒数的大选开始吧!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