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份子的暴力沟通学


一粒手榴弹,炸醒了许多人。

恐怖份子?警方说要调查,还不是。不过,声称自己是大马IS的人就第一时间马上跳出来“承认”是自家人干的事情,民众顿时慌了,原来那粒炸弹炸醒了我们以为自己距离恐怖分子很遥远的幻想。

其实,翻看报纸新闻,你会察觉这是  的一贯做法,只要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大规模伤亡,从伦敦地下铁袭击、巴黎大批民众被射杀伤亡,甚至有“战斗民族”美誉的俄罗斯的客机坠毁,IS似乎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承认是自己的杰作。

全世界到处防恐的美国国防部,就为恐怖主义定义为,使用非法暴力及威胁来制造恐惧,以此施压政府或社会来达到他们的政治、宗教或理念的目标。

恐怖份子不衡量自己在这些暴力行动的得失(找几个头脑不正常的人去做这种事情不是难事),政府及民众的反应才是他们真正要看到的效果。联合国就称恐怖份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过程”(Violence Based Communication Process)。

恐怖份子之所以恐怖,不是因为他们有三头六臂,而是他们通过各种媒体管道,制造“我就在你身旁”的暴力伤亡形象,深刻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于是,手无寸铁的你会活在提心吊胆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害怕自己及身边人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甚至在暴力提升后会妥协恐怖份子的要求。

这就是恐怖份子的手段,他们针对不是武装部队的平民百姓,不断制造暴力及恐惧,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惯用的策略是选定所谓的“敌人”平民百姓群体,计划性地进行暴力行动,到最后是为了争取媒体讯息的大量曝光率。

马来西亚的媒体在处理涉及恐怖份子的课题上都是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说非常配合有关当局,所以一直以来恐怖份子都没有沾上任何的廉价宣传便宜,直到政治搞垮了我们自己,各个恐怖份子蠢蠢欲动,乘虚而入。

我们不知道警方公关媒体这次要如何对抗大马IS开始发动的暴力沟通过程。不过,前车之鉴,政府在处理菲南人质事件上的公关沟通漏洞百出,高官与警方之间讯息的自相矛盾,我们的确有理由开始担心了。

警方在蒲种夜店发生的爆炸事件中迅速进行调查,惟在面对IS单方面的说词上还有待保留,甚至针对一对受伤的印裔夫妻,以黑帮商业纠纷的角度上来进行调查,尝试稳定民众的信心这不是恐怖袭击。

不过,时间明显不在警方这里,以叙利亚为基地,全世界散播恐怖主义的IS并不是一般的罪犯, 单方面的论述拖得越久,所制造的恐慌就会有效,甚至会有大马IS支持率增加的错觉,这就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怀。

大众对于恐怖份子的舆论,是会不断随着外来的因素而改变的。

恐怖份子借着各种宗教侠盗名义的印象,来争取部分群众的认同,而这种形象塑造也是恐怖份子心理战的一环,成功或否在于政府、媒体及有关当局的反应,而这正是我们真正担心的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