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说,小婴孩吃不饱哭闹爸妈,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马来西亚这个物质丰富的国家,居然会有大学生哭诉自己的贷学金拿去交学费、买干粮后,几乎所剩无几,只能过着喝水喝到饱的日子。
来自国立大学的20岁女大生诺日前向媒体披露本身因没钱,必须经常挨饿过日子。马来媒体后来又陆续报道了其他数间大学的学生也是面对没钱吃饭的问题。读大学,突然间不再变得很光荣,反而好像变成是一种不堪回首的挨饿恐怖经验。
大学生无论在法律或心智上,理应是成人,必须对自己及所作所为负责。我们很难想像,还有大学生可以跟你吵吃不饱,要你负责他的生活费,还要提供足够的膳食。问题是,我们的大学生为何会叫嚷挨饿?我们到底还需要挤压多少的奶水,来喂饱这些喂不饱的大学生?
与其指责大学生问题,不如环顾我们一直以来在四周的环境,培育一群怎样的大学生。我国大学校园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酝酿了数场政治改革风,政府后来的策略是积极动用各种资源“照顾”大专生从衣食住行到零用钱,让大学生可以“专注”课业,不要不务正业搞民主运动,搞独立批判思维。
我们看下大学生所享受的政府“恩惠”,计有1%利息的政府贷学金(成绩好的还可以不用偿还)、买书礼劵、折扣卡、政府大学还有各种基金供申请、部分学生还得到政府大学所提供的笔记型电脑、援助金、救济食品和零用钱等。
丰衣足食的大学生,换取的,就是修订后的大专法令。这一纸法令建构防堵外来政治势力入侵,尤其是国立大学的一套官僚体系,管理层多次加强大学人事、学术经费及学生事务的权力行使。高教部追究各种有违“校方意愿”的学术研究例子比比皆是,培育了更多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肯定没错”的学术研究人员及学生。
这种高教部僵硬的学术体制,已经使到大学学术成为教育部下属机构,学术专业及水平的鉴定沦为应付各种繁文缛节的行政文书。高教部设定的学术架构,没有保障及尊重大学生共同参与大学的任务、研究组织及课程改革等,更多时候,一张指令传达下来,所有人跟着做就对了。在如此的孕育环境下,大学生生涯不吃喝玩乐,还可以做什么?
以物质交换大学生思维的方法,在国库饱满的时候当然有效。对于大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开销已经获得解决。最大的问题是,政府从当年的恩威浩荡,经历了一代传一代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已经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责任。随着国库出现疲弱及严峻的经济环境挑战,政府的奶水开始支撑不足,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就大幅度削减高教部的支出开销,理所当然的奶水,变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政府迫切需要大学生在思维上的改革,但体制的改革与决心却步伐蹒跚,更何况大学思维上的改变,需要好几十年的时间来看到效果。我们或许看到的是,会有更多的断奶大学生吵嚷“奶爸”政府,而这种声音,会继续反映在下届政府的身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