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涨价生存的私有化公共产业


政府一声令下,高速大道和公共交通陆续起价,物价又开始酝酿另外一轮的涨潮。才刚承受26亿神秘失踪事件、GST及财政预算案冲击的民众都搞不清楚,国阵政府真的如此老神自在,罔顾日益偏低的民意?

官方应对的说词都是千篇一律,“在提供最佳服务时,公司面对营业成本的问题,不得不提高收费,增强竞争力”。最近有新趋势,有些官方甚至连回应都懒得跟你交代一下,索性闭门造车不应战, 让民众深深体会这些官方机构神速学到“上梁不正”的精髓。

有些高官大人可以在如此民怨沸腾的关键时刻,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最近就有“早起的鸟儿避塞车”论。他好像不明白什么是政府,而政府的职能是在承担公共行政及事务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这些公共利益,有一个核心价值,即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指的是这些公共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逐利,不会影响国民对这些公共设施的使用权利。非排他性,指的是公众的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被排除享用这种公共产品。

上述如此学术性的政治学核心理论,其实早在1983年开始实施私营化计划时就被抛诸脑后。当时的马哈迪国阵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赤字及庞大的外债危机,开始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脱售国营企业,打出的旗号是政府要对外开放和对私营企业的支持。90年代期间,私营化的措施进行了第二轮的改变,政府把许多公共事业都转换成企业公司,虽政府相关公司保留大部分的股份,但股权稀散到更多人的手里,这时的旗号,打的是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

不过多年以来,我们看不到这些美好的效率服务素质提高,反之,我们都在承受着这种独一无二私营化计划的负面影响。

首先,私营化公共产业只是由国家垄断,变成私人界垄断,市场没有在相关的产业中出现竞争变好的情况。我们多年来,看到的是国有资产被低估(至今都没有不发生过),然后任何与政府官员关系密切的商人都可以从合同承包中窃取大量的财富。例子比比皆是,公司的包装口号只是随着掌权人的更替而改变,私人垄断的企业主根本不需要拥有经营的专业知识。必然的结果是,缺乏资金流及管理不当,最后又被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循环回收。

此外,政府早期为了解决民众与私营化企业的盈利矛盾,与特定的企业公司签订“不会亏损”的特许经营合约,以赔钱的方式来解决过高收费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大道及独立发电厂等。赔了多年后,如今纳吉政府要解决财政赤字,索性省得左手去右手的纳税赔偿,直接调高对民众的收费。实际上,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因为这些企业的营运成本核算缺乏有效地监督,无法计算适合的调高收费,而且新的大道陆陆续续冒出来沿用回以往的黑箱做法,政府实际上是在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

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应不应该私营化的问题,多年以来的体制无法一朝一夕被推翻,而且也不实际。我们能寄望的,是一个有魄力地政府在这个政策框架下,平衡私有企业及民众利益,确保私营化的经济顺利发展。但如此诚信的政府,我们的期望也变成是一种奢侈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