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教师酝酿调薪,老师终于可以走出“古墓”,揭开许多人误以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面具。
多年以来,独中老师的低薪金低福利,在肩负“传承中华文化”及“捍卫母语教育”的沉重文化包袱下,一直都被扫进地毯里不受到关注。
追朔历史,华教在上个世纪面对各方的严峻挑战。先贤的努力捍卫结果,造就了今日的独中体制。
在那个物资贫乏及缺乏政策支持的年代,民族事业,在大家的共识里,似乎就相等于廉价书匠。要为华教,就要做出付出与牺牲,讲钱的人都不是好教师。
你在雪隆区的独中圈子里,或许略听过一个奉献所有青春给独中的 70 多岁老师的故事。热血青年的他在很早以前,秉持为华教贡献一份力,不计较当时数百令吉的薪酬开始执教,多年来栽培了不少的社会精英,深受师生们的爱戴。由于这间独中后来还是无法请到新老师,这名老师又教了多年,至到卧病在床为止。
在动用完公积金局的储蓄后,同事后来才知悉没有不良嗜好的老同事家境一贫如洗,眼下医药费高昂,唯有靠同事之间去筹款救济老同事。看在新一代的同事或年轻人眼里,又是怎样的滋味?
进入千禧年的第15个年头,你还要用“文化包袱”的论述来吸引 90 后出生的职场新力军,来成为你那千多令吉的廉价大军,你不是头脑灌水,就是当人家白痴。
这些大部分出身受到良好教育、家庭环境舒适、活在互联网的新一代拥有比上一代人更多的出路及机会,肯献身教育界的已经没有多少人了,更何况要说服他们在生活消费高涨的年代,接受自己为“低薪挨饿族”,并看着学生不断更换比自己薪金还高的昂贵手机。
那些常把“为华教,就要有牺牲”挂在嘴边的人,是活在一碗云吞面 1 块钱的年代。试问换个角度,你愿意自己的儿女教书受到如此待遇?别虚伪,务实点!
国中教育制度的缺陷,无疑使到独中近年来深受家长及孩子的欢迎,多间独中均出现人数爆满的情况。独中的稳健发展及具有素质的教学人员,已经是一个获得国人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华社支持及学生来源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确保更好的师资,来面对学费更昂贵,师资更吸引年轻人执教的国际学校的竞争。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提出的薪金福利制度,无疑是一项与时并进的举措。虽然董教总在全国各地独中没有实际的行政权,而且在推动独中老师起薪也仅限于建议,但相信在多间独中的响应及连锁反应之下,肯定会逐步改善教师的待遇。
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往般,继续以华教事业的悲情牌,来压榨独中教师的微薄薪酬。这种“省钱”或“未雨绸缪”方法不是在帮华教,而是在酝酿一场更大的无声危机。
具有素质的新一代老师减少,不会一夜之间拉低独中素质。不过二十年后,当我们都发现没有人愿意当独中老师的时候,届时就不是悲情而已了,而是一场祸害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